构,它隶属于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I),是一个全球用户参与的、中立的、非营利性标准化组织。它通过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在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的编码组织(在我国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来推动和实施 EPC工作,主要包括:推广EPC标准;管理EPCglobal网络;实施EPC系统的推广工作;与包括麻省理工科大学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内的7个Auto-ID实验室合作来进行研发。各国编码组织负责管理EPC系统成员的注册和标准化工作,在当地推广EPC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美国的沃尔玛、IBM、微软、英国的Tesco、荷兰的飞利浦、日本的DNP等数百家企业都是EPCglobal的成员。
A: Auto-ID Center的目标是规范编码系统和网络构造,并且采用ISO协议作为空中接口标准。早期,EAN和UCC致力于努力制订符合ISO的UHF协议的全球标签(GTAG)的标准。但是,Auto- ID Center反对这样做,原因在于ISO中的UHF协议过于复杂,并且因此导致电子标签的成本居高不下。
A: Gen2中的Dense Reader模式也是针对EPC的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应用提出的。在这些应用中,常常会出现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物理空间,比如一个仓库中,同时存在着十几甚至几十台读写器的情况。不同于其他的无线通信系统,射频识别系统中从标签返回的信号强度是非常弱的,而标签又是无源低成本的,无法实现复杂的编码和调制方式,标签基本上只能以调幅的形式返回信号。因此,即使通过读写器选择不同通信信道的方式,近旁信道的读写器仍然会对信道中工作的读写器和标签产生干扰。针对这一问题,以往的解决方案是读写器在工作前通过侦听信道中的信号强度来决定是否开启,即所谓的“发前听”(Listen Before Talk)方式来实现。
A:泛在ID中心(Ubiquitous ID Center)是以东京大学的坂村健教授所主持的TRON项目为基础,于2002年12月设立的标准化团体。其宗旨为将自动物体识别作为RFID的核心。不仅以代替条码(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为目标,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全面提供新式服务为基础来推动RFID的应用。作为基本ID利用由128位数码组成的U-CODE,我们常称之为UID编码。该中心在研究如何以ID被发行的时间和场所等为基础来自动生成ID的方法。另外UID的体系不仅限于通常的 RFID标签,而且包括搭载有CPU的密码化电子标签。这样一来UID体系涵盖和涉及了RFID标签的多种多样的应用,所以该体系的主要特征为在提高现存的各类标签体系的水准为前提推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