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晰音频的问题不仅存在于电路设计中。事实上,模拟 IC 设计者一直在提供一些DAC 和放大器,它们的性能显然优于分立元件黄金时代的任何产品。问题是特性描述与测试。正像很多模拟设计师以及音响玩家们所说的那样,即使在特性描述平台上,高端音频的质量也非常难于量化,并且几乎不可能在制造测试环境中作验证。SoC 设计者现在正在与有经验的模拟 IC 设计者一起评估这种新挑战。 问题何在?
新的测试与测量挑战来自于两种势力的融合。一个是前面提到过的,数字码流提供高质量音频的能力越来越强。更准确地说,质量逐渐提高的声源素材已不是问题。人们总可以将一个好的码流转换为中等的音频信号。另一个是消费者的期望在提高。当数字音频还只是 MP3码流,或类似有损音源的音频时,编解码器是根本问题所在,而通常不需要关注模拟电路。用户会与便携式磁带播放机和 CD 播放机做对比以评判 MP3 播放器的效果,多数情况下后者音质会更差。
美国国家半导体音频产品营销总监 Gary Adrig 认为:“对 MP3 播放机输出质量的要求实际上是高性能耳机的兴起而推动的,而不是音源。随着耳机的进步,我们看到一些过去要求不高的客户现在需要 100dB SNR(信噪比)和 0.05% THD(总谐波失真)。”
随着声道从过去的 16 b、44.1k 采样/秒的 CD 质量上升到高于 24 b、192k 采样/秒的 DVD Audio,新型 HD 媒体也已经迈出了步伐。这种性能无疑会使高端设备的购买者置疑他们听到的声音质量。德州仪器公司营销经理 Kevin Belnap 说:“我们已经身处家庭影院市场。一旦我们达到了最低的噪声与谐波失真水平时,就会遇到一大堆聆听者偏好问题,如音场和全电子管情况等。”
这种情况也带来了一些明显的问题。首先,设计者用于特性描述的设备经常不足以代表一个真实的聆听环境。Bridges 注意到:“几乎所有人都在阻性负载上做自己的数据表。”但是,只有非常稳定的放大器,其阻性负载的性能才接近于一个动态、反应性的负载(如音箱)。事实上,TC Applied Technologies 的 Lave 就建议,至少对 D 类和全数字放大器,控制扬声器纸盆的问题(或纸盆表面的声压级)是与扬声器充分相关的,有源扬声器(带有内置放大器)将在业内占据主导地位。简直很难制作一种能够控制所有动态状况的放大器,而任何可想象的扬声器网络都能在输出级呈现这类动态状况。
结果,特性描述过程趋向于提供一种听者开始将其与某个制造商关联的“声音”。在有些情况下,供应商努力使声音发干,或更中性。TI 的高级应用工程师 Fred Shipley 说:“我们寻求干声,尽可能地与价格点一致。这样,我们的客户就可以使用自己的数字信号处理和板级模拟设计,创造出有他们自己特性的声音,而不必用我们的。”Shipley 补充说,为这种 TI 干声作芯片特性描述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听音室中,即由公司的金耳朵们评判 TI 参考设计中的芯片。
当 SoC 是板级设计时,最后声音的责任就落在了芯片设计者身上。并且声音可能更多地考虑市场因素,而不是规格因素。PortalPlayer 的 Mora 观察到:“你还需要经验性测试。对听众来说,‘正确’的声音还有依赖于他们的文化和聆听习惯。例如,总体来说,亚洲市场倾向于偏好强调频谱中的高频部分。欧洲则认为平坦的频响和较高的音量更加自然。”
因此,特性描述究竟是定量还是定性?Audio Precision 主席兼共同创始人 Bruce Hofer 说:“我两边都支持。一方面,可以有能听到但普通特性描述过程无法表示的事情。例如,PC 声卡。传统测量可能表明一块声卡的性能出众,但当 PC 很忙时,软件会跟不上,造成非常明显的一次中断。另一方面,我确实相信,如果能听到什么东西,我们就应能测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