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Linux是由很多体积小且性能高的微内核和部件组成。由于内核代码的完全开放性,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对内核进行改造与剪裁,以较低的成本设计出满足自己要求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它有一整套的工具链gcc,用户能够比较容易自行建立与配置嵌入式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下的开发环境与仿真运行环境,不需要专门的仿真器。它可以支持RISC和CISC结构的芯片,可以支持16位、32位和64位CPU;就目前的流行器件来说,它可以运行在Intel系列CPU上,也可以运行在IBM和Motorola的Power PC 系列CPU以及Alpha和SPARC系列CPU上。Linux的灵活性极好。在一个64兆内存的PIII平台下编写的应用程序,可移植到8兆内存的嵌入式硬件装置中并可靠和稳定地运行。考虑可移植性与可裁减性硬件平台的迅猛发展,为实时应用提供丰富的运行平台(从单片机到DSP,从CISC到RISC结构的各类微处理等)。为了能适应硬件平台的多样化,在设计、开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内核时,要认真考虑可移植性问题。能够提供广泛平台支持的操作系统,目前嵌入式Linux是成功的典型。可移植性与实现代码选用的语言有很大关系。如,C语言比实现相同功能的汇编语言具有更好的可移植性。但是,用汇编语言实现的代码具有更高的执行效率和更紧凑的代码空间。所以,为了取得较好的执行效率,节省代码空间,获得较强的可移植性,需要选择一个在代码优化方面做得好的C语言编译器,能对C代码进行良好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