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ip网络是“尽力而为”的,在流量和网络带宽管理上功能很弱,往往导致网络发生拥塞,很难满足对时延、抖动和传输质量有特别要求的应用(如语音和视频业务等),此时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应运而生,实现了将第三层的包交换转换成第二层基于标签的包交换的“多层交换技术”,可使用各种第二层的协议,如帧中继、ATM、PPP、以太网等。MPLS具有基于标签的快速转发和很强的流量工程管理功能,能够提供较好的QoS方面的服务保障,IP/MPLS over ATM这种成熟的技术结合方式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能满足电信级QOS要求的骨干网络中。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距离已经“死亡”,网络传输带宽瓶颈已经成为过去,WDM技术在光纤中的应用给出了IP/MPLS over ATM模式的一种替代方案,即IP/MPLS over WDM,高速的ATM交换路由器从骨干网走到了网络的边缘。为了将MPLS应用到光网络上,必须将MPLS的路由协议和信令协议与光交换机相适配构造智能型波长路由器/光交换机,同时将对传统MPLS协议作相应的扩展和修改。与此同时IETF提出了GMPLS的全新概念,它是MPLS向光网络扩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对智能光网络进行快速实施光连接,在光层实现动态业务分配和动态的提供网络资源,以及实现网络端到端监控保护和恢复功能。GMPLS能支持多种交换类型,如分组交换PSC,时分复用TDM﹑波长交换LSC和光纤交换FSC,由此出现了通用标签和LSP分级嵌套概念,即允许系统以一个转发层来进行缩放,那么位于顶层的标签将是FSC接口,接下来的是LSC、TDM,最后是PSC.GMPLS还扩展了MPLS在逻辑上把控制平面从数据平面中分离出来的概念,允许与数据平面相关的多种物理上的控制平面存在。
关键词: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MPLmS、 关键词: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MPLmS、
2、传统电域交换技术在光域中的应用
由于光突发交换与(波长)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相比具有特有的优势,同时MPLS的标签交换技术对未来网络组网技术的影响也意义深远,所以我们同样可以将MPLS的标签交换思想引入到光突发交换中来,从而产生了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技术LOBS,为IP Over WDM光互联网开辟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使用OBS来支持IP Over WDM的一个方法是在每个WDM光交换上运行IP软件和协议,以及其它的控制软件(当然现在考虑的IP协议主要是MPLS协议和其控制技术),这些控制软件是网络层与WDM光层接口的一部分。在WDM层使用专用的控制来为这些IP实现间提供静态的/物理的连接,特别的这些专用的控制波长可用来交换那些在物理上相邻的、包含拓扑信息和路由表的IP实体间的分组信息。为了发送数据,首先需要用一个控制分组在不需要经历中间IP实体的情况下发送到宿端,这样就减少了突发分组的等待时间以及在IP层上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控制分组的有限的不透明性,OBS能达到对阻塞和故障的高度的适应性,并且像在光分组/信元交换中一样,能支持基于优先级的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