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编程器网

标题: 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环境中的数字集群与应急联动通信发展策略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0-13 14:20
标题: 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环境中的数字集群与应急联动通信发展策略思考
0 引言
  中国公众移动通信业20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改革、开放、竞争大环境下充分利用中国巨大市场依托,实现业务应用创新与飞速发展的光辉的20年。至2007年6月中国的移动用户数已超过5亿,并仍保持每月600万~700万左右的用户增速,已多年稳居全球移动用户的第一名。
  与公众移动通信发展相对应,专用移动通信亦有其重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事实上,近几年来,在专用通信领域,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电子政务专用系统,应对“9.11”、SARS及海啸(Tsunami)等突发事件的E911系统之类社会/城市应急联动专用系统等也已成为热点。“应急通信”,特别是“社会应急联动”通信系统,是借助有线/无线综合通信平台及数字集群调度通信技术建立的一种具有很大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专用通信系统;在经历了“9.11”、“SARS”等突发事件后,人们对它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与此同时,全球公网、共网、专网建设环境及体制结构均在发生急剧变化与演进,这对现代数字集群移动通信及应急联动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亦将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就信息通信网络的全球发展大环境而言,电信网与互联网彼此渗透、融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创新”、“融合”与“转型”已成为人们谈论信息通信业发展的热点话题与主旋律,但往往不同人对此有诸多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如何正确理解其基本内涵及把握相应发展策略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这与理解好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走向,NGN实质内涵及目标NGN与各类阶段NGN网络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公网、专网协同健康发展等问题有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数字集群的一些重要功能与业务增值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普遍认同,以IMS/SIP/P2P,PTT(Push to Talk)或PoC(“无线一键通”,PTT over Cellular public mobile)为中心的PTT/PTS/PTM/PTC/PoC及GoTa、GT800等数字集群自主创新努力的热潮正在掀起,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我国的最新号召,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因此,如何以自主创新与市场驱动导向为基点,积极、稳健、妥善、务实处理好涉及集群功能与应急联动通信的公网、专网、共网应用及其有效宽带业务增值等发展策略探讨已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笔者拟就此简要地谈几点个人看法,供读者参考。
1 未来信息通信网络(FICN)走向
  下文笔者尝试为读者描述当前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走向,及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环境。
  1.1 INTERNET2,NGI vs. NGN
  回顾历史,自1988年开始,INTERNET的网络规模每年扩大一倍,业务量每年增长4倍,教育、科研、商业、政府部门等对INTERNET的依赖日益增大,对其容量及服务质量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首先在1996年10月1月由美国34所著名大学在芝加哥发起相应项目INTERNET2,获得了各大高等院校积极响应。1996年10月16日克林顿政府提出NGI初期行动计划,研究下一代INTERNET组网技术,开发革命性应用,增强产业界、学术界与政府部门间合作,以保持美国在计算机、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进而带动高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中的优势地位,独占高科技的鳖头,抢占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参与NGI的部门、其研究覆盖面及深度远远超过INTERNET2,不过,两者在很多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与协同工作的,例如INTERNET2是NSF的一个重要项目,而NSF为NGI的重要成员,NSF的vBNS网为NGI计划的基础实施部分,INTERNET2建立的GigaPOP可与NGI网络连接,INTERNET2已成为NGI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应地,NGN是上述下一代互联网行动计划NGI及ITU与ETSI、IETF相应工作的结晶。NGN概念的提出,是IP技术的快速普及及明显缺陷、三网融合对IP技术所寄予的期望、“.COM”泡沫及其后全球电信低迷与ARPU值下降的全球电信竞争压力以及现代数字传输、信号处理及高级软件工程技术等现代科技进步的综合产物,标志着人们期望由NGN的具体实施步骤逐步向GII这一理想目标迈进,亦标志着前后向兼容平滑演进、便于多业务增值与可赢利的新一代网络时代即将到来。
  1.2 NGN的定义、内涵及语义
  客观说来,涉及NGN概念与定义及其与NGI的关系等一直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有关NGN的概念与定义问题,ITU-T第13研究组2004年2月会议经过激烈的辩论,给出了NGN的基本定义为:NGN是一个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网络,它是能提供包括电信服务在内的各种服务,能够利用多种宽带且具有保证服务质量能力的传送技术。此网络应使各种与服务有关的功能实现与各种传送有关的技术使用相对独立。NGN使用户可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提供商;NGN支持通用移动性, 从而可向用户提供一致的和无处不在的服务。
  虽不能说上述NGN定义已十分完美,但这六点本质内涵至少达成了新一代网络时代发展目标的一些最基本共识,有其泛在性、目标性及指导性。
  因此,从广义角度观察,应该说,NGN是一种目标网络,它不是下一代INTERNET网,亦不是下一代PSTN电话网及下一代电信网与下一代有线电视网及广播电视网,而是一代逐步由新的分组交换传送及IP协议为基础并有机地融语音、视像、数据于一体的面貌全新的网络,它将真正使网络设施不受时间、空间和带宽的限制充分体现其满足社会与个人愈来愈高的综合性全球通信要求。NGN的多业务、高质量、宽带化、分组化、智能化、个性化与个体化及普适化与泛在化, 移动性、分组性、安全性、开放性、分布性、兼容性及可管理性与可赢利性等一系列全业务综合运作的基本特征明显,这是目前INTERNET网、电信网、移动网、广播电视网及专用通信网等均不能全面具备的基本特征,亦是它们进一步按NGN定义与框架目标要求进一步演进、互补、集成、协同、汇聚与融合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要求的基本特征。据此,各类在NGN概念导引下前向演进产生的新一代网络均为NGN集合的子集。而NGN的核心理念为“开放、创新与融合”,其中开放是基础,创新是手段,融合是目标,转型是具体体现。
  对NGN的技术层面的框架目标, 尽管随时代演进人们的认识还会逐步有所增强与提高,但在一定阶段应按“MinMax”准则设定作为共同演进发展的总框架要求。按此框架目标实施的NGN绝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一步到位,必然是一个分阶段、积极稳妥、科学求实地一步步向GII演进发展的漫长征途。
  以GII为终极目标的NGN装备性目标网络必须计及各类下一代子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包括NGI的发展、下一代电信网NGTN的发展、包括IEEE 802.xy在内的3G演进范畴的下一代移动网NGMN与稍广义的下一代宽带无线移动网NGBWMN的发展,以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VN网的发展等,促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三网未来能真正逐步有效地汇聚与融合。既要有务实的阶段发展基础,发挥各类下一代子集网络的创新积极性,又要有统一合理与科学满意的框架目标与定义作指导,稳步有序地向前演进发展。如上所述,就信息通信网络的全球发展大环境而言,电信网与互联网彼此渗透、融合已成不争的事实,这表明,NGTN、NGI、… NGxxN已经并将进一步按目标NGN方向彼此渗透、取长补短与融合演进。
  因此,从NGN目标网/阶段性/集合性观点入手,才可较好地避免一些所谓NGN、NGI两驾马车,NGN、NGI、NGMN三驾马车,NGN不属于NGI、NGI也不属于NGN等之类不必要的争论,同时亦是持续科技创新导向下信息通信网络新时代务实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且,从“下一代网络”NGN的“N”语义观点看,将“N”释义为“Next”、“New”及“Non ( No)”均无大碍,因为就“代”而言永远有“下一代”或“新一代”,实质也即无明确的“代”,因此, 实际沿用NGI的“NGx”方式引入的“NGN”的定名,本身并非十分精确和令人满意,但其确定的概念与目标是明确和有意义的,从而其实质与根本要点并不在于就其语义的争执,而在于立足NGN“开放、创新与融合”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基础上,不断无缝演进,“积极、稳妥、科学、求实”地务实发展,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真缔。
  1.3 针对IP协议实质性弊端的源头,持续创新GENI、FIND及HTN
  在全球宽带化、移动化、IP化、融合化、智能化、个性化及普适化与泛在化的NGN、NGBWM演进发展的大潮中,针对P/IP协议的实质性弊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动的GENI( Global Environment for Network Innovation)、FIND(Future INternet Design或Future Internet Network Design) 行动计划,及我国2006~2020年中长期规划中的“高可信网络 ( HTN,Highly Trusted Network) ”等目标,均在网络系统体系架构及实际有效应用与安全性、管理顽健性及经济性等层面从源头上进行着持续彻底创新。[2]
  1.4 IMS/SIP/P2P、FMC、IPTV/MobileTV/Multiple Play及“三网融合”与“转型”
  (1)IMS、FMC、IPTV/MobileTV/Multiple Play及“三网融合”
  FMC的直接动因在于下述多种因素:当前移动电话及IP电话大量分流固定电话,应充分发掘固网资源潜力、延长固网生存期;无论固定或移动网其同质或异质竞争日益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增量不增收现象日益严重,尤其固网甚至增量减收;随着全球及社会信息化的推进, 以及生活、工作方式及需求的改变,人们不再仅满足于传统语言通信,对数据、多媒体、视频类业务提出了更多、更紧迫的需求。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加速考虑如何在移动网、固定网乃至两者融合的FMC网络中,有效实施此多(全)业务运作。对此,3GPP首先一马当先,提出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IP based Multimedia Subsystem)这一技术标准,奠定了目前推进FMC及NGN融合的重要技术基础。
  随着3GPP、TISPAN及ITU-U对IMS的研究的深入推进,虽然其均围绕有效FMC这一目标,但各有侧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这降低了IMS的标准化效率,由此3GPP与TISPAN已协同明确提出Common IMS(统一IMS)的概念,并将其交由3GPP统一负责。此外,3GPP2 IMS是否纳入统一IMS中,国际上虽尚无结论,但在国内2007年7月TC3与TC5第三次联合会上已达成共识,统一IMS将涵盖固定、GSM及CDMA接入,实现真正的“统一”。从而,可以期望,统一IMS将成为NGN下一代全业务网络的核心部分,它将不断推进NGN的演进与融合,实现语音、数据、视频、流媒体、DTV广播、INTERNET、IPTV/MobilTV/Multiple Play等各种有线、无线业务的统一接入应用。
  (2)P2P
  “Peer”一词,对网络节点而言为“对等”、“同等”及“可匹敌”,Peer to Peer,简称P2P, 即为网络节点对等互联之意。应该说,平行于目前INTERNET网上流行的C/L主从互联模式,Peer to Peer对等互联模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并非2005年后及最近发明的新东西,早期TCP/IP协议、E-mail及FTP等均为各向同性、对等互联运作,只是WEB应用开创了C/S成功运作的先河,使人们淡忘了分布式对等互联的优势所在。P2P实现了分布式资源利用与共享,每一节点可进行对等通信,可具备同时对信息内容进行接收、发送、存储和集成,并对信息元数据(Metadata)进行搜索和被搜索等功能,各节点对等协同完成任务。P2P的分布式资源共享,克服了业务节点集中造成的可能瓶颈,可大幅度降低建设与使用成本,提高网络及系统与设备的利用率,它明确体现了对等互联的互联网的平等参与等一些基本理念与本质内涵,之所以过去三、四十年中未能被大量推广与采用,主要还是受市场需求驱动与技术能力支持等因素所制约。互联网飞速发展后的资源有效共享驱动,开放、自组织、平等参与等新网络文化诉求倾向及现代微电子技术新进展使终端设备存储与处理能力大为增强,系统与设备的分布化已成大势所趋,从而P2P与WEB 2.O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网络媒体业务的雪崩式飞速发展, 开创了网络媒体应用新时代。但P2P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其采取理性思维、持续创新、扬长避短、谨慎稳妥、合理运用的发展思路为上策。
2 集群专用移动通信及应急联动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出于对SARS、禽流感、地震、海啸、飓风、台风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及确保重大活动与事件运作的需要,在国家与重要城市政府部门直接支持下,作为电子政务重要环节的社会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规划与积极实施已成为一个热点,其中数字集群将成为其无线核心支撑平台。
  但数字集群乃至专用通信的整体发展相对于公众通信而言仍存在极大的差距,与国际上较发达国家比较,亦有较大差距。其中也存在相关认识不一致、政策支持及规划力度不够、本地化及产业化推进乏力等问题。这也影响着电子政务及应急联动通信的快速、健康发展。
  2.1 数字集群Tetra、iDEN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仅依赖Motorola、EADS(Nokia)等国外主体厂商供货,未获得有效的本地化生产及产业化、规模化推进支持, 从而导致了以下一系列受制于人的问题及潜在问题, 无论800MHz或350MHz频段均如此。
  (2)价位太高,缺乏市场吸引力及扩展驱动力。
  (3)以空中接口标准化开放较好的TETRA系统为例,依然缺乏适应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环境的演进路标,难以有效适应愈来愈突出的多媒体业务等增值业务市场需求,频谱利用效率亦较低。
  (4)细分市场需求的应用终端欠缺,品种少、价位高,与国外终端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5)多厂商运行环境下包括终端在内的互联互通能力较差。
  (6)安全保密,包括加密处理在内的特种用户的满意度及可信任度也存在一定问题。
  2.2 自主创新的GoTa、GT800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GoTa、GT800等自主创新系统尽管在价位方面有极大优势与吸引力,高速多媒体业务运行及前向发展潜力较好,可按3G演进轨迹协同发展,安全及保密方面的可信任度及可用性均较好,但与TD-SCDMA 3G公众移动通信相比较,政策与市场规则支持力度明显较差,从而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不正常格局。
  (2)GoTa、GT800等新系统, 尽管已做了很多快速改进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质进展,但对其重要专用集群通信特种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如快速响应时间、故障弱化及直通需求等。
  (3)产业链、产业化工作及适应专用强力需求的终端配套应用等工作亦需进一步改进完善。
  (4)结合中国专用移动通信市场特点及全球信息通信网络发展走向,需进一步持续创新,制定务实、有效的发展新路标与新策略等。
  2.3 应急联动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全国情况看,运行模式众多,尚缺乏有力的标准化及相互协同。
  (2)如何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好既有后向资源的应有作用,又不失时机地发展好前向演进的新设备、新系统并整合成一体极具挑战性,应尽快探索与总结,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经验,以确保全国从国家至省(区市)、地方的纵向与横向各层面、各级应急联动通信系统的有效互工作与互联互通,快速响应。
  (3)应急联动通信既包括有线又包括无线;既包括卫星空间段又包括地面段;既可运用先进的IP为基础平台及IMS/P2P,又可利用非IP及非IMS平台,还能直接借助无安全保障的公众INTERNET大网;应急指挥调度既需借助专用有线、无线平台亦需公众平台的有效补充支持。因此,它是一个极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特别注意其安全性。
  (4)应急联动通信基本属“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运营方式,如何处理好其运维、融资、经营模式等均需深入研究。
3 集群专用移动通信及应急联动通信发展策略
  3.1 妥善处理好公网、专网、共网及应急联动等通信方式的关系
  公网、专网在NGN概念上趋于融合,但它们各自有其市场定位。因此,我们不可不切实际地强调公网PTT增值业务能够实现专用移动通信的所有功能,替代其应急联动等作用。
  实际上,当公众网单独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公众通信能力与专用通信能力在重压之下可能同时失效。甚至当公众网业务流量压力巨大时,PTT等增值业务的快速群呼响应也可能失效。同样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即便是E911之类的社会应急联动专网,仍需借助公众移动通信网优良的LBS定位报告功能来完成抢险救灾工作。公网、专网各有其明确的市场定位,但在特定条件下仍需相互配合。
  因此,公网、专网、共网及应急联动通信网应该在互补、合作关系中共同发展。例如,将PTT与3G演进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SIP、IETF及OMA结合有助于推进3G演进增值业务发展。此外,POC业务可以在cdma 2000 1X、1X EV-x及GPRS/EDGE/WCDMA和HSxPA等网络上开展。未来,POC不仅是现在以谈话(Talk)为主要应用的所谓快速“一键通”,而是更广义的促使人机交互的有效手段。PTC/POC(Push To Connect over Cellular)以及前面所提到的PTS及PTM,可为用户提供一种简单、方便的PTU(Push To User)界面,让人们在语音通话时便利地收发多媒体内容。
  公众网的集群增值业务的发展,会给专用集群共网与专网带来压力,但更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动力。此外,公众网的集群增值业务作为应急通信,可以为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内的重大活动提供有效支撑。
  相应地,政府相关部门可根据不同网络的特点,从标准化、规则政策等层面进行引导与支持。
  而社会应急联动通信系统将与社会公众有线网、公众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智能交通(ITS)网等一道,构筑一个更广义的信息通信平台,更快、更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当然,为使社会应急联动系统SIERS能有效运作,还应解决好市场机制条件下相应SIERS体系的经济补偿机制,必要时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以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形式来支持。
  3.2 积极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应用的持续创新
  近几年来,GoTa、GT800及TD-SCDMA的自主创新与标准化,已在数字集群领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在市场层面、技术创新层面与不同体制竞争发展层面均体现出良性互动与生动活泼的发展新局面。我国相关政策应该鼓励这种良性的竞争秩序,积极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应用的持续创新。
  其中,GoTa的发展更为突出,在自身特色与市场吸引力等方面具有较多创新。而主要竞争制式Tetra在数据传输等方面处于劣势。事实上,Tetra Mou认为尽管Tetra系统在语音调度等专用功能方面很受欢迎,但在数据增值及视频业务能力方面非常乏力,急需改进。Tetra Version 2也仅是一种增强过渡技术而已,并未从体制上彻底解决问题。欧洲ETSI及美国TIA已在计划对此作进一步改进,但尚未公布实质进展。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1GHz以下的频谱资源有限,是进行比TEDS性能更好的演进,还是通过与其他网络互联解决此宽带运作问题尚待研究,将由ETSI讨论来确定。目前看来后一种意见可能占上风。对此,GoTa明显先行一步,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国际社会均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同时,GoTa的实质重要性在于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它的诞生,是继我国民族通信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在数字集群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已拥有100多项技术专利,很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为推进国内民族通信产业的发展,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数字集群通信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主研发、具核心知识产权的“GoT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已成功入选信息产业部2005年度“中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这是迄今为止数字集群领域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技术发明。在“十运会”及突尼斯“全球信息社会峰会”上,GoTa也充分显示了其应用能力,成为峰会上的“中国骄傲”;中兴GoTa已在俄罗斯、挪威、马来西亚、瑞典、芬兰等20多个国家实现规模商用,成为应用范围最广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产数字集群系统。2006年9月初,青岛国际帆船赛作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前一系列测试比赛的奥运首次“实战演习”比赛,是我国至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帆船赛。中国卫通、中兴通讯潜心合作建立的数字集群网有力保障了赛事成功进行,获得了各界的普遍肯定与好评。
  与此相对应,GT800也完成了一系列自主创新与国内外试验运行及实际商用。为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GT800已完成了半速率改进。为提高组网灵活性、降低系统造价及增强多业务能力,其已引入了软交换架构。
  国内致力于Tetra系统研制开发的研发部门与制造厂商,从系统网络平台至手机终端,瞄准强力部门350MHz频段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产业合作、本地化及自主创新工作,以求Tetra系统获得较满意的性价比和可靠性。HYT(好易通)、Hisense (海信)与 TCB (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 借助与SDT及SEPURA公司的合作,开发出了Tetra制式手机。我国应鼓励和支持这种市场竞争环境驱动下的自主创新。
  3.3 规则政策及运营制造的进一步创新发展策略
  3.3.1 继续积极推行GoTa、GT800“走出去”的海外战略,使产品更早成熟以适应多样化市场业务需求
  任何标准及其设备产品必须在市场应用中进一步锤炼、发展与完善。GoTa及GT800亦不例外,应在现今海外应用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适应所在国市场与规则政策需求,持续创新,使产品更早成熟以适应多样化市场业务需求, 同时为适应国内将来快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3.3.2 政府相关部门加速管理创新,促进数字集群与应急联动通信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频率资源极为有限,并且市场中有Tetra、iDEN、Gota、GT800以及TD-SCDMA等多种体制。如何处理好其频率分配与指配规划,如何处理好各技术的市场份额,真正促使其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政府部门进行符合国情的规则、政策、管理创新。
  GoTa、GT800近几年来由中国卫通及中国铁通进行的技术与商用试验,在技术、市场和业务层面均已取得了巨大进展。有关部门应在此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尽早确定在多制式环境中的频率规划、指配及适度竞争市场环境的政策,妥善处理好公网、专网、共网等合作发展关系, 引导与协调各类数字集群体制按其自身特征确立市场定位,促进我国数字集群专网、共网及应急联动通信能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3.3.3 持续自主创新,加速数字集群的技术与应用发展
  创新是发展之本,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内容创新、集成创新、销售创新、市场模式创新、合作策略创新等,尤其应着力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层面的自主创新。加速数字集群与应急联动通信的技术与应用发展,要从现实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与支持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为推进数字集群的前向发展及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宝贵的频谱资源,积极跟踪关注以下重大关键技术及共性新技术是十分有益的。
  (1)频率域、时间域、空间域、信号域、以至网络域、显示域的多维信号处理与多维频率共用, 包括MIMO(多输入、多输天线分集)、CR(认知无线电)及DF(S)M(动态频谱管理)等。
  (2)从信源编码至信道编码的一系列现代编码/调制及编码调制技术, 特别是H.264/AVC(MPEG-4 Part 10)/AVS音视频数字压缩编码及属于并联级联编码范畴的Turbo码及Turbo编码调制技术、多分辨率编码调制、LDPC低密度校验码,以及分组域编码的PEPC等。
  (3)自适应环境感知的自适应资源管理与自适应网络构成,包括有效的自适应信号处理与自适应干扰抵消及多用户联合检测。
  (4)高效率扇区天线,轻便实用的相控阵天线、智能天线、智能化分布式天线及相应空时编码技术与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包括其高效率、高可靠算法,以有效提高其频谱再利用能力及系统效率。
  (5)多扇区多小区综合业务平台技术与多操作者运行的联合工作共用平台技术,包括有效利用共网资源的调度算法。
  (6)涉及NGN及NGBWM的软交换/IMS技术、基于IMS的P2P控制技术、IP及全IP的自适应IP-QoS技术、中间件技术及网络/终端信息安全技术等一整套软件工程技术。
  (7)与区域联网及全国联网相关的联网技术,包括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动态适应市场演变以适应不同频段FDD/TDD灵活安排的所谓可变双工技术等。
  (8)与NGN、NGBWM与WI/MIP、WBAN/WPAN/WLAN/WMAN/WWAN相连接的应用协议与先进的接入技术等。
  (9)在NGN、NGBW相关的IP/全IP环境下、具有强有力自适应智能网管能力的NG-OSS/BOSS/MBOSS技术等。
  (10)进入宽带时代后应充分重视市场细分条件下的“技术杀手锏”、“业务杀手锏”、“应用杀手锏”及其相互关系问题(Killer-x Issues)。
  对于既有TETRA、iDEN数字集群系统,则需解决厂商供货的互操作性问题,强调标准化与竞争中合作的问题,提高性价比,改进其安全、保密性以充分适应用户需求。
  3.3.4 应急联动通信应统一认识,加速发展
  (1) 统一认识,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国家/省/城市级的社会应急联动系统(SIERS, Social Integrated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简言之就是一个快速反应的通信系统与信息系统有机集成的平台,它统一协调公安、消防、交警、急救、公益、民防等各种政府部门,为市民快速、及时地提供各种救助和相应的应急服务。“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资源共享、综合功能、联合行动”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社会应急联动概念首先落实到人口密集的城市,从而使“城市应急联动系统”(CIERS)成为城市应急管理现代化及数字城市和电子政务的重要工程实施目标。不少国家的大中城市近些年来纷纷聚焦于社会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以及对市民应急要求的快速服务反应,为城市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经历了“9·11”、“SARS”及海啸等突发事件后,很多国家的政府与人民均已体会到了它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对中国而言,1998年国务院即提出要在全国部署社会服务联动工作,希望通过各部门联合行动,最终建立一套社会化的公共救助体系,改进我国匪警110、火警119、急救120、交警122等报警救助系统。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 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这项利国安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2) 创新摸索,务实推进
  应急联动通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机制、多标准、多模式协同工作,受到不同财务能力、不同地区具体状况与发展水平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期望一步到位、按统一规范与模式建设完美的全国统一的应急联动系统是不现实的。
  突发公共应急事件主要包括社会公共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及公共环境卫生等几方面,但从其应急覆盖域及发生概率看,社会公共安全往往占重要位置。由此,目前建设的城市应急联动通信系统多在公安应急指挥系统基础上发展,110、119及122三警合一最易于统一操作。公安系统重视数字集群应用,获得了国家专门分配的350MHz频段作公安、武警、安全等部门建立数字集群专网之用。2005年5月1日,公安部批准并颁布实施《公安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规范》。目前我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大抵可分为下述几种典型模式:南宁模式(统一接警、统一处警、资源共享、联合行动)、北京模式(统一接警、分布处警)、上海模式(分布接警、分布处警、大警协同)、成都模式(统一接警、分布处警、大警协同、资源共享)、潍坊模式(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平战结合、应急响应、天地一体、安全可靠、高效快捷、共赢合作、联动运行)等。各种模式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策构建,各有利弊,可作为积极推进其应用的起点,加速探索创新、累积经验,为进一步实现全国标准化奠定基础。
  为实现应急联动通信中的广域覆盖、移动支持, 应重视卫星通信的独特作用,特别是物美廉价、灵活轻便、车载结构改造少的相控阵卫星“动中通”技术。
  (3) 专网、共网、公网有机互补、合作,协同、融合发展
  固然,就可移动快速调度而言,专网、共网无线数字集群特别重要,但应急联动系统还必须同时依靠有线及公网平台,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有机集成、互补合作、协同工作,才能真正实施快速反应、资源共享及联合行动。
  同时,就公众通信及数字集群多制式环境与应急联动多模式情况而言,应特别强调按统一规划目标,融合共生,协同推进,遵循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等要求, 切实制订与实施好包括预警、监控、管制、协调和保障等内容在内的应急专项预案,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面对目前已建、在建和拟建的20多个城市(南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成都、南京、广州、杭州、济南、杨州,……等)应急联动通信系统的新局面,相关部门应按照统一规则要求及标准、体制、典型模式要求,积极、稳妥、科学、务实地通过各部门合作协调和联合行动,最终建立一套社会化的公共救助体系,建成“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资源共享、综合功能、联合行动”的应急联动系统。
  3.4 开放标准、接口,促进有效互联互通,以维持多厂商环境下运营商及用户利益的最大化
  在多厂商、多空中接口制式环境情况下,应该特别强调开放性及统一服从标准化及公共接口要求。这包括有效协调、集成、处理各管理域系统的动态信息库、分布信息库、异构性信息库和应用系统,团结协作,以确保全国/省级大区域整体运作的数字集群与社会应急联动系统能有效互联互通、共享资源。使350MHz频段系统与800MHz频段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工作,实实在在地发挥出全社会应急联动的作用, 出色地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要国际、国内活动的圆满进行,有效地对抗各类突发事件,并维持多厂商环境下运营商及用户利益的最大化。
4 结束语
  与公众移动通信发展相对应,专用移动通信具有其重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事实上,近几年来,专用通信领域,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电子政务专用系统、应对“911”及SARS或海啸等突发事件的社会/城市应急联动专用系统等均已成为热点。
  我们应针对数字集群及应急联动通信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自主创新及市场驱动导向为基点,妥善处理好涉及集群功能及应急联动通信的公网、专网、共网应用及其有效宽带业务增值等发展策略。加强技术创新及规则政策驱动力度,是促进数字集群及专用应急通信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在多厂商、多空中接口制式环境情况下,应特别强调开放性及统一服从标准化及公共接口要求,包括有效协调、集成、处理各管理域系统的动态信息库、分布信息库、异构性信息库和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的互补、合作、协同、融合发展, 积极做好互联互通工作。
  参考文献
  [1] Chen Ruming.Examining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Challenge Facing for Emergency Communications.Chairman’s Opening Remarks,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Asia 2005,7-9 Dec.2005,Shanghai,China.
  [2] 陈如明.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战略思考.(I、II、III )中国新通信,技术版,Vol.8,No.15、No.17、No.19,pp.5-10、pp.11-15、pp.5-13,2006.8-10)
  [3] 陈如明.信号、系统与高速无线数字传输.科学出版社.2000年




欢迎光临 DIY编程器网 (http://diybc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