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设施面向各种类型的接入网、核心运营网、公共电话网、卫星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终端或终端网络,这些异构子系统在IP网络连接上互通,提供业务资源。网络基础设施还包括控制和管理子层,如IP多媒体子系统(IMS)[6]。网络基础设施层的最上层是业务支撑子层,它提供开放API使业务提供层接入异构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业务资源。业务支撑子层的中间件平台是异构共存的。
业务提供层部属在网络基础设施之上,设置了业务引擎和业务特征,还设置了业务提供、平台管理及配置功能。业务引擎分为基本业务引擎和适配业务引擎。基本业务引擎子系统处于业务模型的较低层,它提供与网络和平台相关的基本业务功能,如服务质量(QoS)控制、开放业务架构(OSA)网关功能、终端控制等。基本业务引擎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封装开放API(如OSA/Parlay)的业务功能、重新封装业务能力(如终端控制)。适配业务引擎子系统支持个性化业务生成和提供。适配业务引擎主要通过集成、扩展基本业务引擎或网络支撑子层开放的业务能力实现。适配业务引擎具有更高层的业务能力粒度,提供个性化、QoS协商、信息提取、环境建模、业务适配等功能[7]。业务引擎的开发和集成采用业务参考模型作为指导。业务特征子系统在业务引擎及网络业务能力的开放接口的支持下提供业务实施的一系列功能,如视频会议、文件传输、多媒体通话等,具备高层业务能力的属性。业务特征可以集成适配决策的控制功能,以向上层应用提供自适应的业务。业务提供层提供中间业务,或提供应用逻辑执行环境,通过开放式API以便运营商和第三方可以更加快速地生成和部署个性化业务。另外,业务提供层还包括业务提供代理、业务资源库、用户信息库、配置管理和计费管理等平台子系统。子系统与执行环境、业务特征、业务引擎交互,提供业务配置、业务提供、业务运行控制、数据管理、用户管理、服务提供商管理、鉴权、计费等业务管理支撑功能。业务提供层功能基于分布式的体系结构,既支持中心化的业务架构,又支持对等的无中心架构。
应用层在业务提供层之上,基于开放接口或执行环境生成和部署应用逻辑。应用逻辑协同调用业务资源实现高层端到端应用以提供业务体验。多层多粒度的抽象模型既支持复杂可适配应用的提供,又支持简单应用的提供。应用逻辑可由脚本化描述语言实现,支持与平台无关的松耦合架构思想。 3.B3G业务支撑技术
3.1虚拟归属环境
针对异构环境下的个性化业务提供,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提出了虚拟归属环境(VHE)[8]。VHE具有面向网络和终端的异构性特点,其核心思想体现在跨越不同网络和终端的个性化业务的可携带性,具体是指在VHE环境中,无论用户处于何种网络,使用何种终端,身处何地,用户始终能获得相同的个性化特征、用户化接口和服务,用户可享受的具体配置仅受限于网络和终端的能力。VHE的业务提供方法包含了对开放融合、个性化适配的业务特征需求的支持,在B3G时代,VHE将成为业务提供的关键技术。
VHE尚处于研究和规范阶段,目前只对其概念和业务支撑体系进行了描述。VHE定义开放工具集业务引擎,通过开放业务架构提供平台,支持业务个性化适配及移动性。VHE的工具集包括开放业务架构(OSA)、移动网络增强定制应用逻辑(CAMEL),用户识别模块应用工具箱(SAT)和移动台应用执行环境(MExE)。VHE的开放分层业务架构、适配平台叠加的设计思想、中间件平台技术、基于代理的实现技术及通用用户轮廓(GUP)技术,对B3G个性化适配业务系统建设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3.2业务支撑环境——IMS
IP多媒体子系统(IMS)针对3G系统的实时多媒体业务提供,定义了一个全IP的覆盖业务支撑子系统,并在R6版本中进行了完善。IMS对控制层功能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和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分开,从而使网络结构更加灵活开放;另外,IMS的基本协议是基于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增加了支持移动性的扩展,包括会话启动协议(SIP)、Diameter、通用开放策略服务协议(COPS)等。IMS作为移动与固定网络融合核心控制的演进趋势已经得到标准化的支持。IMS支持VHE的开放业务架构,定义了基于IMS业务控制(ISC)接口的SIP服务器、OSA/Parlay和CAMEL业务提供方式,形成一个灵活的业务支撑环境。
3.3业务能力开放支撑技术
业务能力开放的实现主要通过向业务层提供屏蔽各种下层网络细节的标准化协议和可编程应用程序接口(API)。开放式API将网络能力封装成各类业务控制功能(SCF),向业务层提供。运营商和第三方应用能通过开放式API使用网络功能,生成和部署灵活的应用。目前主流的开放式API技术包括OSA/Parlay、Parlay X、JAIN等。
开放业务架构(OSA)是移动通信业务开放的重要举措,其API是同Parlay组织联合定义,接口包括IDL、Java和WSDL的类型,抽象了网络的各种功能。OSA提供框架API完成网络功能API的管理,所有接口都由OSA网关提供给应用服务器上的应用。
Parlay API由Parlay组织定义,和OSA相比,覆盖范围有所扩展,但在API规范上与OSA是一致的。因此,常将两者合称为OSA/Parlay或者Parlay/OSA。
Parlay X扩展了OSA/Parlay的规范,具有更高的抽象程度以及更好的易用性,它主要基于Web服务技术,通过Parlay X网关提供抽象接口。
集成网络的Java API(JAIN)是基于Java语言的API接口,大致可分为两类的API,分别是协议API与业务API。协议API是为多种网络信令协议提供对应的API,如事务处理应用部分(TCAP)、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SIP等;业务API的应用目标与OSA/Parlay类似,支持多种异质网络环境下开放综合应用,目前已经和Parlay/OSA API联合定义,可以看作Parlay API的Java版本。
在B3G的融合环境下,终端网络、自组织网络都将纳入提供业务开放API的范畴。而这些业务能力相对网络侧的业务能力,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不容易规范。所以,除了通过Java或Jini[9]、开放服务网关联盟(OSGI)[10]等对能力进行分级抽象,还需要基于中间件平台框架支持开放能力的即插即用、互通、跨域协同、甚至基于语义的发现和协同。
3.4分布式计算架构及技术
Internet在电信系统的发展尤其是业务提供方面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以分布式计算架构为主的平台技术必将成为未来移动业务的支撑技术之一。业务能力开放API与CORBA、Web服务的结合可以看作是一个开始。终端的环境化和分布化将引入更多的分布式平台提供互操作和融合的功能特性,如OGSI、Jini、通用即插即用(UPnP)、JXTA等。业务的统一部署和分布式协同将促进面向服务架构[11]的主流化。Web服务、P2P网络甚至网格系统都有可能对B3G业务提供、部署进行支撑。分布式计算架构和技术将推进网络、终端、业务的融合,提高业务体系的性能和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个性化业务。
3.5智能技术
随着业务的发展,更多智能处理将被引入到业务应用中,以支持个性化、普适化、环境感知等特征。智能处理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业务提供的亮点。这些技术将覆盖人工智能的诸多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识别感知、数据融合、知识表示、语义逻辑、本体论、决策等。来源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智能代理技术将结合这些智能技术在个性化业务提供、适配的实现上广泛地使用。这些技术目前大都处于研究阶段,仅在语义、本体论方面有系统应用或标准化的阶段性成果,如语义网络(Semantic Web)、资源描述框架(RDF)、Web本体语言(OWL)等。随着技术的成熟及它们的综合运用,未来移动业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适配性将得到大幅提升。
3.6轮廓数据技术
在B3G时代,业务个性化、环境感知乃至业务的适配,需要足够的数据信息的支持,它们包括用户信息、用户偏好定制、终端信息、网络信息、环境上下文等。轮廓(Profile)数据技术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的研究:规范机器可识别和理解的表达方式,提供轮廓数据在异构环境下按需分布和一致性管理操作的平台,支持环境上下文等元数据的融合、理解、匹配、建模等,这些都是智能化业务提供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轮廓数据表示上,语义和本体论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或者XML可以为轮廓数据中不同的信息集定义语义,而本体论(Ontology)面向更动态变化的结构。现有的技术如Semantic Web、OWL、RDF等都将对轮廓数据表示的规范提供良好的参照。轮廓数据在异构环境下的分布式管理操作平台的研究目前主要面向用户轮廓数据,而且尚处于研究阶段,如通用用户轮廓数据(GUP)、个人业务环境等,旨在提供用户信息、用户定制的统一管理和访问的机制,以支持不同场合下用户个性化业务环境的构建。 4.结束语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个性化智能业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未来通信系统构想了一个无所不在提供普适服务的无线世界,开放融合、以用户为中心将成为其主要特征。在探索未来移动通信业务架构的诸多研究中,VHE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其设计思想对B3G业务架构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但在功能分布、能力开放粒度、智能元素支持等方面尚未定义清晰,需要深入研究,形成一个支持异构业务资源融合互通、个性化特征快速开发、业务应用灵活生成的业务模型。在业务模型指导下,业务架构将包容各异的业务资源,提供不同抽象层次的业务引擎,部署智能的功能组件,形成可适配的业务提供框架,并自顶而下地促进支撑技术的发展,从而加快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步伐。 5.参考文献
[1]TafazolliR.Technologies for the Wireless Future [M]. New York. NY, USA: John Wiley and Sons, 2005.
[2]GazisV,Houssos N, Alonistioti A, et al. Evolving Perspectives of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C]// Proceedings of 13th IEEE Conference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PIMRC2002), Vol 1. Sep 15-18,2002, Coimbra, Portugal. Piscataway, NJ, USA:IEEE, 2002:201-207.
[3]MoerdijkAJ, Klostermann L. Opening the Networks with Parlay/OSA: Standards and Aspects Behind the APIs [J]. IEEE Network, 2003, 17(3): 58-64.
[4]MunozM,Rubio C G. A New Model for Service and Application Convergence in B3G/4G Networks [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4, 11(5):6-12.
[5]ArbanowskiS,Ballon P, David K, et al. I-centric Communications: Personalization, Ambient Awareness, and Adaptability for Future Mobile Services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4,42(9): 63-69.
[6]3GPPTS23.228 V6.6.0.IP Multimedia Subsystem [S].2004.
[7]KarlichS,Zahariadis T, Zervos N, et al. A Self-Adaptive Service Provisioning Framework for 3G+/4G Mobile Applications [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4,11(5): 48-56.
[8]3GPPTR22.121 V5.3.1. Virtual Home Environment (VHE) [S]. 2002.
[9]JiniOrg- Th e Community Resource for Jini Technology [EB/OL]. [2006-2-7]. www.jini.org/.
[10]DobrevP,Famolari D, Kurzke C,et al. Device and Service Discovery in Home Networks with OSGi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2,40(8): 86-92.
[11]NikooM.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Where do We Stand? [EB/OL]. [2006-2-7]. http://consulting.dthomas.co.uk/software_architecture_consulting/articles_resources.htm.
作者简介:
胡铮,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分布式终端业务环境、移动泛在业务环境。张平,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无线新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C3G总体组专家成员、国家“863”未来移动通信FuTURE计划项目总体组成员、中国信息产业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实验专家组成员、国际无线研究论坛(WWRF)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