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一种把电流消耗减至最小的架构时,必须切记“尽量简单”的原则,如图2所示。这里,发射部分中超低功率收发器对压控振荡器(VCO)直接调制。收发器通常需要进行数据白化(whitening of the data),但在其它方面很简单。这就节省了功率,同时提供了最大的噪声性能裕量。有时候,根据应用的具体情况,可能有必要提高复杂性,原则却不变―让每一个架构尽可能简单。 天线挑战
电小天线(Electrically small antenna)多年来一直是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长距无线电通信在早期使用的是15到100kHz数量级的频率,对应波长20到3km。300米左右的天线控制塔(Antenna mast)仍属于相当小的电小天线,更先进的VLF(极低频率)传输甚至已达到更低频率。相关文献很容易找到,因为有关VIF天线的许多概念只能用于10-4或10-5倍的尺寸缩放。
众多关于蜂窝应用小天线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电小天线一般指那些主要尺寸小于0.05λ,或在MICS频带内37mm的天线。
电小天线不一定效率低下。不过,50多年前,Lan Chen Chu教授著名的论文《全向天线的物理限制(Physical Limitations on Omni-Directional Antennas),应用物理学杂志,1948年12月,第19卷,第1,163页)曾指出,天线的Q值随尺寸的减小而增加。电小天线的辐射阻抗很小,而这一阻抗消耗天线辐射功率,故无功分量相当高。绝大部分损耗都是在这种无功分量和导体RF阻抗的调整中出现,这降低了天线的有效效率。在医疗植入设备连接有天线的情况中,还存在有其它损耗,进一步使问题恶化。
在其最简单的模型中,电小天线产生局域电场或局域磁场。在远场(对这些小天线而言,一般指离天线的距离远小于λl/2)中,这些场彼此呈90度正交关系。电场天线一般是单极天线和短双极天线,而磁场天线通常是环形天线。其它各类小天线,比如正交场阵列,往往太大,不在植入设备的考虑范围之内。
环形天线最初对植体通信应用极具吸引力。这种天线受周围环境介电常数和寄生电容的影响较小。不过,如果植体设备有金属外壳的话,就出现问题了。该外壳与天线回路接近,减小了辐射电阻,同时外壳的RF电阻中的感应电流增加了损耗。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天线回路需要调谐到谐振状态,集成电路必然产生的寄生电容限制了可用电感的最大值。
要想把天线回路印制在低损耗的陶瓷材料上,也产生许多困难,由于自谐振频率变得如此之小(因为陶瓷材料的介电常数很高,大大增加了回路上的寄生电容),使回路无法调谐到谐振状态。多年前寻呼天线使用的一种技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即把线圈绕组划分为若干个部分,用小电容和绕组的每一部分串联。这种方法很有效,尽管因需要直流连续性而增加了新的问题。另一个困难是,当电路物理版图要求把元件放置在回路内时反馈的可能性。物理环境对电池天线的影响更大,比如贴片式天线和单极天线。图3所示即为一个带有贴片式天线的圆“冰球”型植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