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编程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PS] 网络RTK技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06:1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3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I T 技 术
网络RTK技术
王华云1 赵成斌2
(1.上海铁新地理信息有限公司,上海 510 034 2.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上海 20 0125)
摘 要:基于连续多基站观测的网络RTK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该文介绍了网络RTK系统的组成和虚拟参考站技术(VRS)的基本概念,论述
了网络RTK较于常规RTK技术的优势,对网络RTK的研究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指出了我国网络RTK系统的不足,展望了网络RTK的应用
前景。
关键词:网络RTK 虚拟参考站 CORS
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56-02
自2 0世纪9 0年代初,RT K技术(G P S
实时动态定位)问世,改变了G P S只能用
于控制测量的局面,使得G P S 测量广泛的
应用于工程测量。但是传统的R T K技术
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用户需要在测站区域
要设参考站;测量的误差受距离的影响较
大,基线长度越长,误差越大,单频接收
机允许的基线长度不超过15 k m,双频接
收机允许的基线长度不超过3 0 k m;初始
化时间较长等。因此网络R T K技术应运
而生。
网络RT K技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建
立多个均匀分布的连续观测的参考站,融
合各参考站的观测数据,建立误差改正模
型,并将改正模型发送给移动站,从而实现
高精度的实时定位。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
G P S连续观测系统,在城市数字化的建设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也已经认
清当前形势,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G P S连
续观测系统。
1 网络RT K技术
1.1 网络RT K系统的组成
网络RT K是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
心及数据播发中心、数据通信链路和用户
部分组成。
基准站网通常不少于3个基准站,应架
设在环境良好的地方;基准站上应配有全
波长的双频G P S 接收机、数据传输设备及
气象仪等。
数据处理中心是负责接收各基准站发
来的观测数据,并进行融合、处理,实时的
计算出基准站网内的各项误差,建立误差
改正模型,然后由数据播发中心发送给用户
流动站。
数据通信链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准
站和数据处理、数据播发中心之间的通信
链路,通常是通过光纤、光缆、数据通信等
方式连接;另一种是数据播发中心与用户
接收机间的通信链路,通常是采用G SM、
GPRS、CDMA等方式来实现。由于现在手
机使用便利,且手机都具有上网功能,所以
现在一般的工程测量都采用GP R S 方式来
实现播发中心与用户接收机间的连接。用
户部分,用户只需要配备数据通信设备及其
相应的软件即可工作。
1.2 虚拟参考站技术
网络RTK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
虚拟参考站技术(V RS)。各个参考站将每
天观测的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中心,数据
处理中心进行数据解算,建立误差模型,计
算出参考站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流动
站通过无线电,将流动站大致坐标发送给
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经过处理,在
流动站附近内插得到一个虚拟的参考站,
用户则接收虚拟参考站的改正信息,通过
差分解算,达到高精度的实时定位。
1.3 网络RT K技术的优势
在前言中已经介绍,传统的RT K技术
存在着很多缺陷;与之相比,网络R T K技
术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
1)虚拟参考站技术的诞生,打破了传
统的R T K 测量中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
距离的限制。传统的R T K 基准站与流动
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大于1 5 k m,而网络
RTK技术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距离可达
50~70 km,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2)网络R T K成本低。传统的R T K由
于基线长度的限制,为保证精度,不得不多
次架设参考站;而网络RTK技术不需要架
设参考站,同样大小的测区,网络RT K成
本远远小于传统的RTK测量。
3)网络R T K技术作业精度高。传统
的RT K由于多次架设参考站,参考站误差
累积。而网络RT K不需要架设参考站,虚
拟参考站总是在流动站几米或者几十米的
附近,避免了误差的累积,整个测区误差
均匀。
4)网络RTK系统可靠性高。网络RTK
系统的可靠性是由整个网络来维护,当某
个参考站出现问题时,系统很容易检测出。
而传统的RTK的可靠性是靠单个参考站来
维护的,当这个参考站出现问题,则无法检
测出,这样使得所测的结果即存在严重的
误差。
5)网络RT K应用更为广泛。现在已广
泛应用于控制测量、线路中线测量、工程监
控、用地测量、水下地形测量、车辆导航等
各个领域。
6)网络R T K 应用更为便捷。用户不
需要架设参考站,只需要配备数据通信设
备及其相应的软件即可进行高精度的实时
定位。
2 国内外网络RT K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RT K技术的发展,为提供服
务的多样性,以及运行的长期性。国内外
都开始建立自己的CORS系统。CORS系统
(连续运行参考系统)是一种以提供卫星导
航定位服务为主的多功能服务系统,是建立
数字地球时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也是连续
运行的综合服务系统。[1]CORS系统可以为
飞机、汽车、船舶提供导航服务;可以为数
字城市等提供高精度的网络RTK服务;可以
确定GPS信号的TEC,建立电离层延迟改正
模型,从而向用户提供电离层改正等。
2 .1 国外C O R S系统的发展现状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
备的CORS系统。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
CORS系统、德国的CORS系统(SPAOS)、
日本的CORS系统(CO SMO S)和澳大利亚
的CORS系统等。
最早的是美国的C O R S系统,建于2 0
世纪9 0年代初期。由美国大地测量局NG S
牵头组建。当初计划的是建立2 5 0 个基准
站,基准站间的距离为10 0~2 0 0 k m,覆
盖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S PAO S 系统,
该系统是德国测量管理部门联合运输、建
筑、房产管理、国防等部门共同组建的连
续运行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该系统由
2 5 0多个永久性的参考站组成,平均站间间
距为4 0 km。[1]该系统的特点是可以提供四
个不同级别、不同精度的定位服务:实时定
位服务、高精度实时定位服务、精密大地定
位服务和高精度大地定位服务。
日本国家地理院从9 0 年代初开始,就
着手布设地壳应变监测网,并逐步发展成日
本GP S 连续应变监测系统(CO SMO S)。[2]
日本的C OR S站数目最多,最为密集,基准
站间的距离只有10~15 k m,该系统是日本
重要的基础性设施。
2 .2 国内C O R S系统的发展现状
认识到国际CO R S系统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家测绘局从1 9 9 3年开始,建设自己
的永久性连续观测站,用于轨道定位、高精
度定位和地球动力学监测。先后在北京、
上海、深圳、武汉、天津、哈尔滨、乌鲁木
齐、海南、西安等数十个城市建立了C OR S
站,并逐步推向全国,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
CORS系统。
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3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I T 技 术
深圳正在建立最终由10个GPS永久跟
踪站组成的连续运行站网络服务系统;香
港于近期完成了第一期6 个永久跟踪站组
成的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建设,第二期7个
永久基准站点将于2 0 0 2 年建成。[ 3 ]北京将
建立3 0个基准站,为满足北京基础建设的
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测绘设计研
究院还将建立10 0 个临时基准站。[ 4 ]上海
市建立了由14个GP S参考站组成的全球定
位系统。四川地震局以GP S技术为主,结合
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建立了地壳运动
观测网络。[5]
目前,我国的C O R S系统建设还存在
一些问题:
1)我国C O R S 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
高,主要是在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以及
分发等功能上的自动化水平与欧美发达国
家的自动化水平相比差距比较大。
2)我国C OR S系统应用还不够广泛,
目前只有本分V R S网投入使用。需要进一
步挖掘C O R S系统的潜力,使其应用面更
加广泛。
3)我国的C OR S系统的运作体制还不
明确,对于是否要向用户收取费用还在讨
论之中。该文认为,国家应该为C O R S系
统的各项费用“买单”,这样才有利于我国
CORS系统的发展。
国内的学者也认识到网络R T K 必将
是G P S 差分实时定位的热点,纷纷在此
方面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如武汉大学为
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开发
了管理软件,西南交通大学为四川G P S
观测网络开发了精度评估软件,东南大
学采用G P R S (G e n e r a l P a c k e t R a d i o
S e r v i c 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与I n t e r n e t
的无缝链接技术并集成G P S 模块,开发了
V RS网用户终端,实现了GP S/ PDA与北京
V RS网的接入。[6]
网络RTK技术需要克服的一个关键的
技术难题就是如何建立误差改正模型,解
算网络RTK基线的模糊度。我国许多学者
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武汉大学高
星伟于2 0 0 2年提出了综合误差改正模型,
此模型对网络RTK误差模型的建立具有重
要的实际意义。西南交大黄丁发长期研究
虚拟参考站系统。东南大学喻国荣对网络
RTK参考站周跳探测与修复、对流层和电
离层改正模型的建立做了深入的研究。[6]
3 结语
网络RT K采用2 4 h 连续不断的多基
站观测技术,用户无需架设参考站,只需
要配备数据通信设备及其相应的软件即可
方便快捷的实现高精度的实时定位,这是
高精度GP S实时定位的一个巨大的飞越。
C O R S 站的建设,欧美发达国家都已经建
立了成熟、高效工作的C OR S系统。我国还
处于落后阶段,但我国政府和科研人员都
已认识到网络RT K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
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数十个城市建
立CORS站,并且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到网络
R T K技术的研究。现阶段,我国C O R S 系
统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系统的自
动化水平不高、应用不够广泛等等。继续深
入研究网络RT K理论,多向欧美发达国家
学习,加强交流,使我国COR S系统的建设
与国际接轨,真正的实现只需一台移动台
就可完成全国范围的无缝测绘。
参考文献
[1] 李征航,黄劲松. G P S 测量与数据处理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10.
[2] 章琼.GPS 网络RTK 技术及其应用现
状分析[J].吉林水利,2 0 0 9 (4):3 6-39.
[3] 吴北平.GP S网络RT K定位原理与数学
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 0 03.
[4] 朱照荣.城市G P S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
[J].北京测绘,2 0 0 2(3):27-35.
[5] 李凤霞.网络RT K的质量控制[D] .昆明
理工大学,2 0 0 7.
[6] 生仁军,承纲.G P S —网络RT K技术研
究及其应用[J] .港口科技.信息化技术,
2 010(2).
[7] 刘基余.G P 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
[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8.
[8] 秦士琨.网络RT K相关技术研究[D] .解
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 0 0 8.
网络RTK技术.pdf (64.07 KB, 下载次数: 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文字版|手机版|DIY编程器网 ( 桂ICP备14005565号-1 )

GMT+8, 2024-6-13 17:03 , 耗时 0.095707 秒, 21 个查询请求 , Gzip 开启.

各位嘉宾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非属DIY编程器网立场。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15号

DIY编程器群(超员):41210778 DIY编程器

DIY编程器群1(满员):3044634 DIY编程器1

diy编程器群2:551025008 diy编程器群2

QQ:28000622;Email:libyoufer@sina.com

本站由桂林市临桂区技兴电子商务经营部独家赞助。旨在技术交流,请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一旦发现将做封号删号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