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编程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待整理] 无线新世界:高通与Wimax阵营的对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00: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通们的最大赌注:上一轮电信泡沫破灭后,你不相信的关于无线互联网的一切,请再相信一次  
  在最近向一群通信技术门外汉讲述当下移动计算技术的最新趋势时,英特尔中国公司总裁杨旭拿出了自己的手机:2006年大卖的摩托罗拉商务智能手机“明”。
  “这里面装了英特尔的芯片。不过这个芯片业务我们卖掉了。”杨旭苦笑了一下接着说,“一个简单的比较,它相当于10年前的奔腾133。”
  只有亲身经历过10年前那场PC大众化运动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个概括所指代的里程碑意义:手机——你如今最依赖的通讯终端,眼下正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除了拍照和音乐播放等司空见惯的功能,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新的移动终端承诺这样的酷炫情景近在咫尺:你可以通过它看热门电视剧,拨打网络电话;通过导航定位功能,当你的朋友出现在附近的时候,它会提示你注意他们;甚至,你可以用它像刷信用卡一样购买你想要的东西——它与你的银行信息绑定在一起了。摩托罗拉CEO爱德华·詹德干脆将其叫做“那个过去被叫做手机的终端。”
  听起来很耳熟?没错。五年前的电信泡沫期间,在关于下一代网络的种种蛊惑中,移动电视和基于导航定位基础上的营销正是其中两大主题。在乐观的华尔街分析师以及渴望赚取公司上市高额佣金的投资银行的支持下,电信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士拼命鼓吹该行业的无限增长可能性,泡沫于是越吹越大。欧洲的电信运营商们在牌照上投下了1200亿美元之巨的高昂赌注后,却悲哀地发现高额的负债、放缓的增长率以及行业内的整合重组,使他们根本没勇气再面对铺设新3G网络所预计花费的1500亿美元,惟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削减资本开支,由此拖累电信设备制造商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5年下来,一场瞄准你口袋的战争又已经打响。主题仍与泡沫巅峰期间所鼓吹的一致:让你的移动终端成为你的个人电视台、音乐工作室、数字钱包以及个人定位装置——你能想得到的一切数据信息的“终极终端”和理想的移动商务平台。
  不过,这次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在日本和韩国这两个无线先锋国度,在上一代网络已确立良好的无线应用基础的运营商现在正在部署3G的升级网络,实验更具想象力的应用:韩国的SK和KTF公司开始提供新型的以视频通话为基本功能,以视频为基础的包括视频聊天、影像彩铃、影像信箱在内的各种附加服务,甚至跨界将视频通话的对象从现存的“手机到手机”扩大至“网络到手机”。
  关键在于,与5年前相比,支撑主题的硬软件背景都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善。一个关键的技术是这几年大热的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相容性认证)技术的升级版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微波存取全球互通)。该技术志在以低廉的价格为整个城市提供速度可与DSL等传统方式相媲美的无线宽带接入。运营商可以在一个中心地区把信号进行广播,用户在家中用天线接收即可实现无线互联——如同把Wi-Fi的覆盖范围由几公尺提高到几公里。在移动版本的WiMax网络中,用户可以在不同的运营商中进行自由切换,速度和容量甚至要优于现有的移动网络。这使得它不但能取代现有的有线数据网,也能取代移动网络。英特尔、摩托罗拉和三星是这一标准的鼎力支持者。
  运营商已经开始埋单——美国运营商Sprint已宣布要在今年部署WiMax网络。他们有充足的动力这样做。语音业务的持续下滑已不是什么惊奇的事,网络电话的兴起只会加剧这一趋势。靠新的应用增加数据收入是非常现实的选择。即便是中国移动这样仍停留在2G网络的运营商,如今非语音业务已占到总体业务的23%。
  更快更便捷更无所不能的网络将加速这样一个正向循环:终端制造商去生产更高端的“Do it all”的手机。由于硬软件标准在过去五年来趋于统一,应用开发商则能够推出适用于任何厂商的任何终端的应用。如果互联网社区网络向移动终端的迁徙得以实现,内容应用将得到更丰富的拓展,从而提升更多的商务运作空间。在日本和韩国出现的丰富应用证明此决非妄言。
  消费者对此已投赞成票。两年前,诺基亚对7万多用户进行深度调查,得出结论是手机将会越来越被视为一个包揽一切的“瑞士军刀”而非专精一项的“瑞士手表”。在此基础上诺基亚推出了N系列手机并大获成功,事实上去年在中国市场上诺基亚增长最快的就是N系列产品。
  与此同时,下一代的网络架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系统)则谋求把所有不同的终端设备都联接起来——无论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其它手持设备,还是MP3播放器和DV。每个设备都是互联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并能与其它终端进行互动。
  这个把移动通信、互联网、宽带通信三个增长潜力最大的产业融于一身的无线新世界所蕴含的商业前景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不可能是一家的天下。参与角力的玩家阵营有了显著变化——过去无甚干系的玩家现在已成为直接竞争对手:比如PC阵营的英特尔和移动阵营的高通在无线标准上的竞争。最终无论是哪一方主导,拥有更多选择的消费者都会是受益者。
  变局的关键在于“拇指一代”的迅速崛起。据IDC估计,2006年全球PC销售比2005年增加了9%,约达2.3亿台,而同期手机的销售则有望突破10亿部。毫无疑问,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表明,人们在手机丢失后一小时内即能意识到,而意识到信用卡和钱包的丢失则需要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手机已经越来越具备时尚行业的基因——消费者越来越把手机消费当作自己个性的延伸。这就意味着,单凭庞大的换机市场,就足以推动整个手机行业的高速增长——在中国尤其如此。
  当然,这个无线新世界并不会无缝实现。很多新鲜应用听起来酷,却并不一定能吸引受众。运营商一度希望拍照功能的普及能带来数据业务收入的大规模增加,因为消费者会把数百万计的图片传给彼此,但实际上大多数的照片还是存在手机的存储卡里。此外,终端的价格、电池的寿命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消息是,经过上次泡沫的洗礼,投资者已渐趋理性。这使得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高通CEO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Clearwire创始人克雷格·麦考(Graig McCaw)、Marvell的创始人戴伟立夫妇——得以有从容的时间去测试他们对无线未来的种种想象。
  欢迎来到无线新世界!
  下一代高通
  文·本刊记者 周惟菁
  重压之下,保罗·雅各布能否续写其父的传奇?
  没有一个大公司的接任者希望自己的前任是杰克·韦尔奇那样的传奇管理者。对高通(Qualcomm)CEO保罗·雅各布来说,一个更难以言传的苦涩是:这个前任是他的父亲。
  一如通用电气的伊梅尔特(Jeff Immelt)和英特尔的欧德宁(Paul Otellini),现年44岁的保罗·雅各布自2005年7月从父亲艾文·雅各布(Irwin Jacobs,现仍任董事长)手中接过权杖以来,坏消息也接踵而至:在市场上和法庭上,高通都面临其它通讯玩家的强力狙击。对高通专利一直颇有微辞的诺基亚、爱立信和德州仪器等6家公司于2005年秋向欧盟委员会提起了反垄断诉讼;在高通最强势的无线标准领域,则有了来自PC阵营的强大对手—英特尔以及它所倡导的WiMax标准;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新兴市场对CDMA技术的热情则在冷却。
  尽管高通仍是一个盈利机器—2006财年其净利润为24.7亿美元,较2005财年增长15%,而它与移动运营商的关系仍能使它在未来很多年内高枕无忧—但对于高通商业模式所面临的威胁,投资者还是显示了担忧,高通的股价由是下跌。
  “把大笔的钱给律师而非投入到R&D上当然不是一件好事情。幸运的是,我们有钱能够同时在这两件事上投入,所以我们会持续反击。他们(反对者)根本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保罗·雅各布在最近接受专访时告诉《环球企业家》。
  这便是享受被低估的小雅各布的本色。高通内部将他与老雅各布戏称为“隔代双胞胎”:两人都外型高瘦,走路和说话都非常像;他们都在大学和研究院度过了九年的时光,都取得了电子工程学的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在温和外表下,小雅各布和他父亲一样内心坚硬。
  一个明显的不同:老雅各布让高通成为CDMA技术全球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保罗·雅各布治下的高通则欲贴上“无线公司(wireless company)”的标签,而非一个单纯的CDMA公司。为此,高通斥巨资与WiMax短兵相接;而当像苹果和Google这样的科技公司纷纷转向视频之时,高通也推出了移动电视业务MediaFLO。
  后者堪称是高通自创办以来最大的一次转型。为了撬动市场,高通斥资约80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电视频率,成立全资子公司MediaFLO USA去建设并运营自己的移动电视网络。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今年初宣布它将推出基于MediaFLO的移动电视业务。该服务将提供8个实时的全天候电视频道,包括MTV、CBS、FOX和NBC,电视节目可以被存储在手机的记忆卡里进行回放。英国的BskyB眼下也在做测试。为了将此业务大规模推向市场,分析人士预计高通得投入至少15亿美金。
  看起来与高通的传统CDMA业务相距甚远,但保罗·雅各布的赌局内核其实仍像其父时代那样简单:手机将是无线世界的核心,如果能让无线运营商有动力和能力提供移动电视、移动支付、无线宽带接入和GPS等新兴无线业务——无论是何标准,市场对智能多媒体移动终端的需求必然就会启动,这就会增加高通在相关专利和芯片方面的收入。
  质疑在所难免,尤其是针对移动电视业务MediaFLO——人们真的会愿意在手机上看电视吗?测试阶段的积极反馈让保罗·雅各布兴奋地对本刊宣称,消费者对该业务的喜欢超出高通的预期,使用的频率也超出大家的想象,而此前各种分析里对移动电视的大多数看法事实上都是错的:消费者对屏幕的大小并不是很在意;而他们喜欢看的也不是几分钟的短片,而是实时的电视节目。
  “移动电视将是确保高通商业模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保罗·雅各布说,“无线互联网会成为主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在将来惟一需要的电脑就是他们的手机。”
  “硬球”
  眼下的挑战对保罗·雅各布来说并不陌生。
  “从老雅各布时代开始,高通就是一个不得不拼命抗争以被业界接纳的公司。”2005年出版的《高通方程式》作者戴夫·莫克(Dave Mock)说,“保罗从他父亲身上学会了这一切。”
  1985年,身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艾文·雅各布与几个同事和商业伙伴创办了高通,要把军事通信转化为民用技术。早期的手机大量信息来自很少的几个频率。在早期研究者的基础上,艾文·雅各布尝试将每个通话信息分解成编了码的片段,通过更大范围的频率来传输,最后在接收端再对通话信息进行重新组织,这便是高通CDMA(码分多址)技术的基础。
  但说服运营商与初出茅庐的高通合作太难了。1980年代末,另外两种数字通信技术开始大行其道。尽管高通到处宣扬自己的技术更为高效,但是很少有运营商对此表示兴趣,直到1992年韩国接受并且籍此建立了CDMA网络,高通才开始赢得美国本土运营商的青睐。通过出售手机芯片和向终端制造商以及系统制造商专利授权,高通开始成为最赚钱的通信技术公司之一。在推广CDMA技术的过程中,以强硬著称的艾文·雅各布通过一系列残酷的法庭斗争捍卫了高通的专利,包括起诉摩托罗拉的一个科学家偷了一个高通终端的原型——最终两家公司合解。如今,预计美国47%的手机都使用高通的CDMA专利,高通则收取手机售价的5%到6%作为专利费用。
  在欧洲,高通从来没有成功挑战GSM的先发优势。但是当运营商需要升级更快速的下一代网络以承载音频视频这样的大容量数据业务以及无线互联网接入时,他们就发现很难绕过高通的专利。结果,他们无奈地与高通签署专利授权协议并支付专利费。
  当老雅各布正为高通的技术推广四处奔波时,保罗·雅各布只不过在夏天偶尔履行一下高通第31名员工的职责——纯属玩票。他生长在一个雄性激素充溢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体育活动的竞争和趣味:父亲精力旺盛,聪明过人,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教授,而且在其人生中有两次极为重要的创业。兄弟们也在父亲的带动下开始了在高通的事业。1989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并拿到博士学位的保罗·雅各布走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交叉路口:虽然他最有希望让这个家庭带点书卷气,其母也希望他成为一名教授,但在法国政府实验室从事短暂的研究工作后,他还是选择加入高通。
  在当了五年的工程师并取得无线技术领域的20多项专利后,保罗·雅各布迎来了他的第一场大的商业考验:创建高通的CDMA手机部门。而在此前,高通并无手机制造经验。事实证明,这是一段并不令人愉快的回忆。尽管该部门成功地把CDMA手机送到客户手中,但由于产品故障、设在加州的生产基地地租过高等原因,这项业务最终形成亏损,并在2000年出售给京瓷。
  这段经历给了保罗·雅各布两大教训:不要插手和合作伙伴直接产生冲突的业务,即便该业务看起来是那么有利可图;在带团队时,避免我是他非的思维惯性,那样只会导致对立情绪,形成小团队互相争斗。“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未来愿景是最好的领导方式,你的同事能为此竭尽所能,根本不需要你指手划脚。”保罗·雅各布说。
  其后Brew平台的成功推出则让他掌握了如何在远见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在负责手机业务时,保罗·雅各布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个软件平台,使得高通能够非常轻松地为每个运营商安装不同的程序和应用。保罗·雅各布意识到,这个平台事实上可以像SUN公司的Java一样,作为一个“语言”应用到任何一个手机里,让人们围绕它开发不同的应用,并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最终,这个叫Brew的平台被很多CDMA运营商采用,并被分析人士视作高通自我孵化的一个显著的成功案例。
  2002年,当高通董事会开始把接班人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时——彼时艾文·雅各布已经68岁,身为高通无线及互联网集团总裁的保罗·雅各布成为惟一人选。2005年权力正式交接时,其它通信业者则借机释放对高通的不满。
  设备制造商认为,高通收取的专利费过高,从而使终端的价格居高不下。长期对终端提供补贴的运营商也开始表达不满——这些运营商为GSM专利支付的总费率达到了20%之高,这使他们在应用下一代网络时要尽力避免重蹈覆辙。而像Broadcom这样的竞争对手则声称高通给同时买其芯片的客户提供专利费优惠(高通和Broadcom都以侵犯专利为由将对方告上法庭)。这种怨愤最终以诺基亚等企业将高通告到欧盟为高潮。
  即便再老练的CEO,面对这种复杂的专利纷争也会心烦意乱,更何况刚结束学徒生涯的保罗·雅各布。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便是,高通与诺基亚的专利合同将在今年4月到期。投资者对此非常担忧。
  保罗·雅各布宣称,那些反对者无非是在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来保护自己老技术的利润。而正是由于自己在研发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像华为这样的行业新竞争对手才得以无需在研发上太大投入便可以提供终端。
  不过,在誓言将继续反击的同时,保罗·雅各布也表示自己正努力与诺基亚和爱立信等公司的CEO建立个人关系以找到一种双赢方案。他承认,就诺基亚的案例来说,要在专利合同到期之前解决纷争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毕竟我们是成年人,是生意人,一定能找到解决之道。”
  最大的机会
  从长期来看,高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WiMax。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英特尔。英特尔在无线互联网的第一步棋是Wi-Fi技术,尽管Wi-Fi技术并不是由一家公司拥有和推广,但是英特尔在笔记本电脑中内置Wi-Fi芯片的做法则使该技术迅速普及。
  英特尔还想走得更远。Wi-Fi技术覆盖的范围很小,此外它用的是未授权的频率,使得很小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能挤入竞争行列,这都使得它很难吸引大型移动运营商的兴趣。于是就有了Wi-Fi的升级版WiMax。英特尔的算盘是,如果人们能够带着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实现无线高速互联网接入,这样就能推动其芯片销售。2005年12月,移动版本的WiMax标准正式确立。加入这一阵营的重量级玩家有诺基亚、摩托罗拉甚至高通的长期盟友三星电子。此外,英特尔还对那些支持WiMax技术的新兴公司投以重金。去年7月,英特尔斥资6亿美元投资通信业传奇人物克雷格·麦考(Graig McCaw,本期封面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创办的Clearwire,以帮助其在美国部署移动WiMax。
  高通并没有作壁上观。早在几年前,高通就意识到它的主要客户如Verizon和Sprint想要发展高速无线互联网业务,于是高通开始提供EVDO技术让运营商升级网络以提供视频和音频下载服务,用户需要把一张上网卡插入笔记本电脑里即可实现。与Wi-Fi相比,EVDO有一个明显的优势:用户不需要坐在星巴克或一些Wi-Fi热点地区,可以随时随地。劣势则在于网络接入速度有限,要慢于传统的DSL接入。
  保罗·雅各布明白这没法与WiMax竞争。幸好高通有足够的现金储备。在自己发展随时随地能高速无线宽带接入的技术的同时,高通也开始把一些无线技术公司纳入囊中:2005年秋,高通斥资8.1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与WiMax相竞争的无线技术公司Flarion。去年12月香港世界电信展期间,高通又宣布了两起收购:专注Wi-Fi技术的初创企业Airgo以及蓝牙技术公司RF Micro Device的部分业务。
  在保罗·雅各布的理想无线世界里,手机将会自动去寻找最适合自己所需的网络:在车里就用3G网络,而在家里时,手机可能就会切换到像Wi-Fi这样成本更低的网络。而高通则提供那些能帮助手机在不同的网络里自由切换的芯片。通过收购Airgo,高通就有能力提供芯片使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其它终端能够在Wi-Fi网络和HSDPA这样更大范围覆盖的新一代无线通讯网之间的自由切换;RF Micro的业务则能使高通发展用于移动网以及短距离蓝牙连接的多功能芯片。
  冷战的“铁幕”已经拉开,运营商开始投关键票。Sprint明确表示专利费会是其考虑的一个因素。去年8月,Sprint明确表示它将铺建一个基于WiMax技术的网络,并选定摩托罗拉和三星作为它的首要合作伙伴。
  这对高通而言是沉重一击。保罗·雅各布用双保险策略来应对:在向业界拼命推销自己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同时,他宣称英特尔如果要大力推广WiMax的话,可能不得不向高通拥有的一些专利寻求授权。而如果市场对WiMax的需求十分强烈的话,高通也会在自己的芯片中集成WiMax的功能。在移动电视领域也是如此:尽管高通宣称MediaFLO要比欧洲的竞争标准好两倍,它的移动电视芯片中还是集成了处理DVB-H的功能。
  MediaFLO是保罗·雅各布当下的兴奋所在。他坚信人们将会通过手机来实时体验世界,而摩尔定律也将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为什么?电视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业务;而铃声下载这样的业务对25岁以上的消费者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这一次,高通没有坐等运营商来应用MediaFLO,而是自己来搭建一个完整的移动电视网:MediaFLO 的一些节目将与传统电视网完全同步,另一些则是为MediaFLO定制。高通宣称,MediaFLO与其它移动电视业务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它业务为了节省运营商网络资源,不得不牺牲节目的实时性以及图像质量;而由于MediaFLO是一个独立运营的电视专网,并不占用运营商的资源。
  几乎从一开始,保罗·雅各布就表示当MediaFLO的业务成熟后,会将其剥离。原因?过去手机业务的教训让高通不想因此和运营商产生直接冲突,尽管MediaFLO网络本来就是为运营商而设计。但如果MediaFLO最终成功启动,高通的核心业务芯片和专利授权都将因此获益。
  至少到目前为止,投资者还未对高通的无线新世界报以掌声:眼下的股价与保罗·雅各布刚上任时比只有微小增幅。事实上在1990年代末时,它就面临这种情形。直到与爱立信达成授权协议后,股票才开始大涨。保罗·雅各布对本刊承认这让他感到不快:“这完全没有反映我们在MediaFLO以及其它业务上创造的价值。”但他把这视为一个短期问题。“毫无疑问,无线互联网是高通的最大机会所在。在这个领域,高通会成为重量级选手。”
  至少,他可以确信,艾文·雅各布会是这个愿景的坚定支持者。很多人,包括保罗·雅各布在内,都曾怀疑艾文·雅各布是否能真的退下来。事实是,“他绝对是退居二线了,不会干预公司的日常运营。” 保罗·雅各布说,“我想这是他对我及管理团队有信心的最好标志。”
  事实上,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艾文·雅各布并不吝惜他对自己接班人的赞赏。“我想他把局面控制的很好,无论是客户还是公司内部都已经接纳了他。现在,我要给他的成绩单上打A。”
  WiMax赌徒
  他相信“永远在线”和“高速移动”的终端梦想将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并不惜以最大的努力来对阵3G
  把你仅剩的数亿美元下注于一种未被证明成熟的技术,可以预期,全世界只会对你做出一种评价:你疯了。
  全世界只有少数人能对此泰然处之,克雷格·麦考(Craig McCaw)就是其中之一。甚至他可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又一次倾囊押注于新技术者——成功、失败间或有之,显然他乐于这样“玩”下去。
  事实上,麦考的成就就来自于豪赌。
  1980年代初移动通信刚刚萌芽之时,他还是美国有线电视业界的“地面抢夺者”,通过疯狂的并购,他的公司从原本只拥有1、2万用户的有线电视网络迅速扩展为拥有40万用户的知名有线网络电视运营商。
  1983年,全美移动电话的用户的数量在当年底已突破50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开始以抽签的形式,应对30万人竞购移动通信经营牌照狂潮,这一场景让麦考开始对移动通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那些狂热的人大部分只是想倒卖牌照——已经有数百张不同城市的运营牌照价格在短期内飙升了百倍。如果从投机者“高位接盘”牌照,然后把各个城市的移动网络连接起来,就能获得他扩张有线电视时一样的网络,甚至更大。麦考因此坚信移动通信具有超越人们想象力的未来。
  行动马上开始,麦考注册了自己的移动运营公司麦考蜂窝通信公司(McCaw Cellular),并尽其所能筹集一切资金,甚至陆续卖掉他所持有的有线电视公司股份。由于麦考动作过于迅猛,卖给他牌照的人都认为“这是个疯小子”,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移动应用能值那么多钱。
  但事实证明这些投机者错了,到1990年,麦考蜂窝通信公司成为拥有牌照最多的独立运营商,运营牌照覆盖的人口范围位居美国第二。数以百万的用户忠诚于McCaw Cellular的品牌,而在数年以前,在那段移动牌照被狂热炒作的岁月里,全美找不到任何一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移动运营商。麦考也成为美国被支付薪水最高的CEO——他为自己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的薪水。
  到了1994年,麦考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的执照可以卖给谁”,这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旁人想象不出他卖掉麦考蜂窝通信公司这家已经是全美最大移动运营商的任何理由。而最终,公司以113亿美元的天价卖给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麦考本人则成为该公司的最大私人股东。他深知高负债的风险——尽管他一直从事着这样的冒险游戏,而把自己的生意卖给一家资产雄厚的大公司,会使它获得更长线的发展。“这家公司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已长到上少年感化院的岁数,但你总要让他成长”。麦考说。更何况,买与卖是这位资深赌徒最热衷的游戏,并用来支持他的下一个计划。
  当前麦考的赌注则更值得期待:随着英特尔、摩托罗拉和Springs等巨头纷纷加入克雷格·麦考组建的WiMax阵营,他们与3G的直接交锋将势不可免,这将是一场关于重塑移动世界未来格局的暗战。
  失败的狂想
  豪赌WiMax的计划,来源于近乎诗性的理想:孤僻不善交际的麦考在内心深处渴望着通信的自由,他曾评价移动通信的出现“满足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四处游荡的渴望,让人类重新成为游牧民族,不受固定空间限制”。下一步,他觊觎将“游牧生活”的想象扩张到极限,令沟通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麦考收购了一家名为Nextlink的通信公司,开始尝试无线宽带的业务;同一年,麦考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Teledesic的公司,启动了一项骇人听闻的疯狂计划——发射300多颗卫星,用无线宽带将全世界无缝地连接在一起——这是美国太空总署都不曾想象过的情景。执行它需要数百亿美元,而麦考竟然使这个计划在联邦通信委员会拿到了牌照。
  然而这两项赌注过于超前,终于在2002年先后失败—Nextlink在与其它公司整合更名为XO通信之后,最终于当年破产;而疯狂的卫星计划也被紧急叫停。麦考在这段时期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而那也正是电信业在美国乃至全球急转直下的艰难岁月。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豪华投资并未修成正果,人们看到的是,电信业比起网络泡沫破灭更严重,麦考也是其中的受害者。在那段彷徨的岁月里,他曾离群索居,思考下一个赌注的去处。
  幸运的是,他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在2003年,全球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13亿——伴随着移动崛起出生和长大的“拇指一代”已经形成,他们是由数亿人构成的新“游牧群落”,希望以各种形式实现无所不能的沟通,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麦考认为宽带无线网络将帮助这些“拇指一代”实现这一切。2003年,克雷格·麦考成立了命名为Clearwire的新公司,继续扩张无线宽带和网络的应用。2004年4月他抢购了一家提供无线互联网传输技术的小公司,紧接着以3600万美元投资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移动运营商,谋划将无线宽带业务扩展到临近美国的加拿大市场——很快麦考再度成为整个移动通信行业议论的焦点。
  2004年8月,Clearwire在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市投放了第一个宽带无线网络。该网络使用NextNet技术,是即将到来的WiMax网络的先驱——麦考已等不及WiMax的问世,尽管他相信WiMax是最适合的技术。Clearwire所使用的NextNet技术与WiMax极为相似,它为杰克逊维尔市郊提供了高速无线宽带服务,用户只需要通过以太网,在Clearwire信号覆盖的地区就可以接受到数据。
  与3G对赌
  与此同时,麦考在WiMax应用上的计划并没有停止,这项本质为广带无线接入(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的技术将用于把无线接入点连接到互联网,能实现50公里的无线信号传输。其高速的宽带接入最高达70M/s,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连接速度的30倍。麦考深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用户对于宽带无线化以及移动化的需求显著增加,移动互联网、移动游戏、移动商务、音乐下载以及移动视频等都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移动应用“大趋势”,为瞄准便携和移动宽带应用的移动WiMax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契机。
  麦考赢得了英特尔的支持,后者对Clearwire进行了一笔数目不大的投资,并宣布与Clearwire联合发展WiMax网络。这一举动的意义并非寻常,对于固定和移动的无线网络来说,WiMax意味着提供更高的接入速度。它将是全球无线网络的新的主流标准,将复制并升级Wi-Fi的成功,对未来移动的想象和应用关系重大,使移动设备基于无线宽带而实现的功能可真正与电脑比肩。
  这个“新计划”的蜜月期相当长久。2006年,擅长快速扩张的麦考已经使Clearwire在全美各州的200多个城市提供WiMax无线互联网服务,而此刻英特尔正在进行转型调整,将移动通信及处理器部门以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Marvell,又将所得的6亿美元投资给Clearwire。前后的一切都如此充满戏剧性,Clearwire WiMax无线技术的应用也因此得以不断深入与升级,并加快移动WiMax基站及终端的开发及服务。
  毋庸置疑的是,在手机网络升级的今天,投资Clearwire将有望赢回英特尔在通信公司和运营商之间不断下降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麦考也是英特尔在通信领域的希望。后来Clearwire还接受了来自摩托罗拉3亿美元的投资,这些都将帮助Clearwire建设一张基于移动WiMax的网络和服务体系,并成为在WiMax服务领域的垄断者。目前WiMax在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已开通商用服务,他们深信WiMax将同样在美国受到用户的青睐,并成为商业的宠儿。
  尽管这一切看上去都棒极了,但3G仍然是Clearwire和麦考的最大敌人。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终极目标——城域级的“移动宽带互联网”,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逼近未来的“三网合一”,并不可避免地正面交锋。对目前已经竞争非常激烈的移动通信市场来说,麦考和Clearwire挟移动WiMax的新一轮冒险性扩张,将会受到多方面的反击。
  此外他还面临着另外一些麻烦,瑞银集团的分析师认为,Clearwire完成全美WiMax网络建设约需要30亿美元的资金,来自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的注资显然不够。况且Clearwire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1.74亿美元,并欠下2.1亿美元的债务。在2005年Clearwire的收入只有3350万美元。为此,Clearwire不得不暂时取消了上市筹资4亿美元的IPO计划。
  一切都在继续,虽然敌人强大,并继续被财务困扰,麦考和他的那些巨头合作伙伴们还是在为下一个目标努力——2008年,让使用WiMax网络实现自由移动梦想的全球用户达到15亿。
  “奇迹”崛起
  很多人并不知道迈威是谁,直至它闪电般买下英特尔的通信及应用处理器部门
  “难道你们把安迪·格鲁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吗?”
  面对300名来自英特尔的工程师,一个印尼男人和一个上海女人问道。随后,他们提醒工程师们,他们所来到的新公司的文化,就像格鲁夫时代的英特尔一样,会让工程师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强度。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向工程师们强调另一个事实:有200多名员工在他们的残酷压迫下成了百万富翁。
  这家公司名为迈威科技 (Marvell Technology Group),虽然早在2000年时即已上市,但它真正广为人知,是2006年6月26日。这一天,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宣布将通信及应用处理器部门以6亿美元出售给迈威。英特尔的一位高层略带沮丧的向客户解释说:“和迈威相比,我们并不适合开展此项业务。”
  无论英特尔高层,还是那300名随通信出门被卖入迈威的工程师可能都不清楚,迈威之名就是来自于英特尔。“因为发音听起来很像Intel,音节也十分相似,所以我们将公司命名为Marvell”,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46岁的华裔戴伟立回忆说,早年的英特尔曾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现在,迈威有一个机会成为手机时代的英特尔:它所买来的部分,是英特尔曾寄予厚望的移动终端芯片业务。而这只是迈威自2003年起,将重心转移到移动芯片市场后的诸多行动之一。目前,它为黑莓手机、Palm、摩托罗拉等公司提供智能手机芯片,同样应用其产品的,还有索尼的PSP。
  正如其英文名所示,Marvell是一个“奇迹”。事实上,自1995年创立以来,它一贯以“迟到者”的姿态,后来居上地带给同行惶恐。它先以硬盘驱动器技术标准击败德州仪器,继而借互联网革命的兴起取代Broadcom成为思科的供应商。时至当下,它又同样以“后发先至”的策略切入手机芯片这个充满想象与挑战的市场。
  高速轨迹
  迈威的两名创始人,印尼华侨周秀文(Sheath Sutadja)和上海姑娘戴伟立,都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子工程专业,两人于1985年结婚——即使在硅谷这样一个多文化混杂之地,他们也显得过于边缘。
  创业伊始,他们瞄准了硬盘驱动器领域。当时全世界的驱动器设备每年销售量都数以亿计,但尚未有任何一家巨头控制着硬盘驱动的技术标准。迈威的目标是,研发出比市场上任何一款芯片体积更小、传输数据更快、散热效果更佳的产品,并用它垄断市场。
  在技术方面迈威没有遇到太大挑战,它开始寻找市场。别无选择,34岁的戴伟立被她的丈夫—迈威公司首席执行官周秀文任命为公司副总裁,并兼任当时唯一的销售员。
  像所有奔波寻找客户的销售员一样,戴开始向潜在的顾客们拨打令人厌烦的销售电话,或冒失地扮演不速之客。很快,她遇到硬盘制造商希捷公司的科学家肯尼斯·布恩,一个正为硬盘驱动速度头疼的家伙。“听着,我会马上给你派去两个聪明绝顶的人,他们是我的工程师”,戴伟立对布恩说。而此时周秀文兄弟已经登上飞往明尼苏达州的飞机,拜访这家有望成为迈威第一个客户的硬盘制造商。
  很快,布恩同意让迈威先提供产品试试效果。一年后,迈威拿出了一款比希捷公司原供应商德州仪器所提供产品快20%的芯片。经过测试和筛选,最终德州仪器黯然出局,1998年,希捷公司成为迈威的第一个客户。
  击败了德州仪器的迈威,其发展速度令行业尖叫,很快它宣布进入网络存储设备领域。2000年,周秀文和戴伟立这对亚裔夫妇已在硅谷和美国半导体市场站稳脚跟,他们的公司年营业额已达8800万美元,并开始计划上市——虽然摩根士丹利的投资顾问们曾一度质疑这对亚裔夫妇和他们的家族团队是否能实施有效管理。2000年夏天,这家备受争议的公司还是上市了。事实令人振奋,上市承销价为每股15美元,当天即上涨到56美元,涨幅278%,并创下原始股14亿美元的半导体行业最高价。200多位迈威员工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这对夫妇则首次跻身于当年《财富》评选的40岁以下年轻富翁行列,他们各自身价均为23亿美元,并列21位。
  上市之后,迈威成为思科、苹果和微软的长期供应商,他们的答卷令华尔街挑剔的投资顾问们满意。而戴伟立和她的丈夫已人过中年,他们在网络存储芯片领域击败了巨头Broadcom;他们继续扩张并收购一些小公司;他们以亚洲的家族企业、强悍偏执的管理风格,以及频繁被前员工告上法庭而著称于硅谷。他们将要面临的,是环伺的列强、复杂的竞争环境,以及移动数据业务崛起带给他们的下一个机遇。
  Marvell Inside
  必须承认,面对自2003年起即方兴未艾的移动市场和充满想象的应用前景,迈威与Broadcom、飞思卡尔及其它的巨头相比,其进入移动芯片市场并非先知先觉,但它的后起攻势仍令人惊叹。比如2005年迈威就推出一款基于Wi-Fi 技术的芯片,它的体积明显微小,比其它的芯片节省一半的能量,是便携数码产品的绝好选择。很快它成了索尼PSP中的一款秘密武器。
  但这依然不能保证迈威的优势,于是相关的收购策略开始展开。2005年年底,他们以2400万美元收购了UT斯达康的芯片设计部门,从中获得3G无线应用技术和面向小灵通产品的芯片解决方案——那是UT斯达康历史上相当痛楚的时期,其被业内讥笑为“丢卒保帅”的行动,但成就了迈威对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
  在2006年6月5日英特尔宣布将专注于核心的微处理器业务,出售通信及应用处理器部门的消息之后仅22天,迈威即收购了英特尔的这部分业务。
  这是否过于粗鲁和草率?事实上并非如此,被英特尔售出的通信及应用处理器部门,其拥有的XScale技术被认为是“市场上最强大的解决方案之一,且具有令人瞩目的路线图”。事实上早在2002年,英特尔推出XScale技术的两个系列新型微处理器PXA250和PXA210,可允许手机及手提电脑用户快速下载影片及音乐;2006年,英特尔集成了移动电话无线处理芯片的XScale处理器已被应用于黑莓智能电话、Palm Treo和摩托罗拉Q手机等诸多功能强大的移动终端中。
  这恰恰是周秀文和戴伟立的野心所在。这对从不度假、没有其它爱好的夫妇野心勃勃地想打造移动终端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门槛,并由他们来宣告新产品和服务的来临。
  在2007年1月10日苹果公司的Macworld大会上,众人翘首期盼的苹果iPhone手机终于登场。乔布斯在向iPhone的Fans们展示这款颠覆性的产品时,他不忘强调:它采用了英特尔的Xscale处理器——而该消息旋即被苹果公司新闻发言人否认。一时间关于iPhone处理器之谜众说纷纭,直到英特尔的一位高层不无尴尬地予以解释:苹果发布的iPhone采用了Marvell公司的Xscale处理器,而Xsacle的确曾经属于英特尔—在它被卖给迈威之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文字版|手机版|DIY编程器网 ( 桂ICP备14005565号-1 )

GMT+8, 2024-12-26 14:58 , 耗时 0.080667 秒, 19 个查询请求 , Gzip 开启.

各位嘉宾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非属DIY编程器网立场。

桂公网安备 45031202000115号

DIY编程器群(超员):41210778 DIY编程器

DIY编程器群1(满员):3044634 DIY编程器1

diy编程器群2:551025008 diy编程器群2

QQ:28000622;Email:libyoufer@sina.com

本站由桂林市临桂区技兴电子商务经营部独家赞助。旨在技术交流,请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一旦发现将做封号删号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