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fi器材好声的秘密:
其实就是数学建模,多个变量(零件)的协调问题,这个工作要是能处理好,器材的声音就会非常好听,FM,GOLDMUND是得其中三味的代表,这样的器材,往往零件并不多,过度复杂的处理,例如音源信号升频,就导致时间失真(他原义如此),所mark,vitus,boulder的声音纯度不及fm和goldmund. 可是声音纯度好,不代表功率能够做到非常大,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如果fm和goldmund制造大功率后级,那么成本就会升高到难以控制的地步,原因是零件筛选成本太大.
在家里用hifi系统重放交响音乐有两个困难,第一,足够的高大的经过处理的空间,第二,足够的金钱.回到器材的问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频段偏薄,不够厚度,这个缺陷对于古典音乐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目前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功放的设计一直在变化,仅仅是变化而不是进步,从整体上来说,而最终发出声音的喇叭单元,却是退化.喇叭的灵敏度降低带来的后果,造成对功率无休止的需求.
现代单元缩小口径,不断改变材质,第一目的,只是减少生产成本.当然并非否定科技进步,高音单元方面上应该承认现代的要超过旧的.低音呢?在细长的喇叭箱子装上4只18cm单元?还不如一只30cm或者36cm的大口径单元,前提是空间能够容纳得下.
现代单元,尤其是17-24cm的低音单元,对功率的要求简直是敲诈,更快速,更紧张更激烈的单元对于古典音乐播放意义不大,古典音乐需求气氛上有效的规模感,这只能从28cm或者以上的单元来得到.细节要靠中音和高音的配合.
喇叭单元的配搭,A.M.T或者带状高音与圈式中音的组合是个玩笑.新型高音将来的方向很多,包括钻石,360度发音,等离子高音或者苛刻的静电高音.但是不包括A.M.T型.
旧的T330d高音已经完美, dyaudio改型它,是为了组合自己新的中低音达到一致.
那么为什么我们见到如此之多的高音,却很难见到新近的38cm,哪怕是30cm的低音呢?除了越来越年轻化,装饰化的市场,还是成本,生产一对30cm低音的成本要超过生产3对3cm钻石高音的成本.这就是市场化,商业化的后果.
香港的烧友喜欢使用巨型扬声器并且引以为傲,但糟糕的是他们的空间往往不够高,就使用的经验,如果使用高度有1.5m的喇叭,那么屋顶最好有4米那么高, 如果你使用超过1.5米的喇叭,最好为它准备一间5米高的房间.高度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问题,可能这部分在美国或者欧洲不是问题,但是在香港,很多情况下,并非喇叭或者巨型功放不能满足条件,缺陷来自于房间高度.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hifi不要听任何人的说法或者推荐,人和人在音乐方面的要求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坚持认为他自己的ipod加耳机要好于HIFI音响,或者是永远也争论不完的谁家的声音更好听.声音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你要做的事情是亲自去听,亲自去感受. |
|